“二类二种”试点——专访常熟理工学院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标志着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正式启动。
面对本轮评估新变化,迎评工作如何开展受到各校广泛关注,尤其是作为先行试点的7所高校的迎评经验,更是受到瞩目。
2021年上半年,常熟理工学院作为第二类第二种“应用型”试点院校,参加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工作,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标杆。日前,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特别邀请到该校教学质量管理处黄文祥处长,请他分享了学校高质量推进迎评工作的经验与体会。
评估为应用型内涵建设指明方向
麦: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您认为应用型高校在参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指标?
黄文祥: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既全面覆盖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主要环节,又重点突出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要求。以我校选择参与的“第二类第二种”为例,指标体系重点突出了三个主要维度:一是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二是突出“应用型”办学类型,三是凸显“质量文化”引导指向。每个维度都有一系列的指标贯穿其中,指标维度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发展要求。
比如在“应用型”内涵建设维度,共有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卓越培养等9个二级指标,涉及14个审核重点,覆盖面比较广。指标通过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行业、行业企业一线课题、产教融合;突出产学研用能力、“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双师双能型”等诸多方面,彰显学校应用型特色。其中,卓越培养为特色可选指标,学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自主选择,特色可选指标设置旨在促进学校重视办学特色和差异化发展。
这一方面要求各校在自我评建过程中重视这些指标,更重要的一点是,给这类高校指明了“应用型”内涵建设的方向所在,拓展了应用型高校建设思路。
“1+3+3”评价应成为常态化工作
麦:本轮审核评估关注学生成效和教学效果,并探索构建了“1+3+3”校内外评价体系。通过参与此次评估,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哪些完善?
黄文祥:新一轮审核评估最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就是“1+3+3”多维立体评价体系的构建。
它改变了过去评估实践中,高校“育人”实效评价比较多地停留于校内自我评价的状态,而是把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各利益主体都引入进来,对学校“育人”成效进行评价,这样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真实的质量状况。
比如校内评价中,从教师、学生各自的视角,看他们对本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校外评价中,一是从就业数据的角度看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校办学的社会适应度,二是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反馈中,发现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学校也是受到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启发,将原来校内开展的师生满意度调查,逐渐与在校生学习体验、教师教学体验调查对接。校外评价中,可能不少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像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更多地还是出于专业认证的需要开展,只停留在了专业层面。
所以我们特别期盼,“1+3+3”校内外评价能成为一个常态化的工作,每年开展。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全景式体检,为学校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更多支持。
此外,这个评价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强调用数据去支撑评价结论,改变了以往更多依靠专家个人的经验去评判的现象。这也是本轮审核评估的特点之一。
全员评建,重在日常工作积累
麦:从您的介绍中能了解到,其实学校在基于调研数据改进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
黄文祥:确实如此。在我校内部质量监控中,一直非常强调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数据分析的项目基本覆盖了招生、教学、就业等从人才培养入口到出口的主要环节。每次专项检查、评估后形成的详细报告中呈现的基本上都是数据和以此评价的结论。这已经是学校多年形成的传统。
举个简单例子,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但此前学校部分学位课程是由新来的教师讲授,这其实会影响到课程质量。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基于每学期课表进行了一个排课分析,重点关注三个指标:
一是高级职称教师,特别是正高教师给学生上课的情况;二是承担学位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的职称情况,目的是引导高级职称教师更多承担学位课程;三是青年教师入校后的教学任务的承担情况,希望给青年教师更多时间,在导师指导之下先过好教学关。
通过几年的坚持,目前学校正高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的比例达到百分百要求。
麦: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内部质保体系建立,是不是对学校高效推动迎评工作也很有帮助?
黄文祥:是这样的。很多学校和我们交流时都会问到一个问题:你们试点迎评用了多长时间?
其实我们从接到试点的通知到最后完成所有的评价材料上传工作,前后只用了40天的时间。这得益于多年来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和全员参与评建。因为在整个过程当中,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都积累了很多材料。在这40天里,我们要做的只是对接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对材料进行梳理、撰写,最后形成《自评报告》和相应支撑材料。所以更多基于平时工作的积累。
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那就是新一轮审核评估强调的是建立教育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我们大多数学校来说,需要思考如何从教学质保走向教育教学质保,如何在原有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去改进完善,构建内部教育教学质保体系。这也是我们参加此次评估的主要受益点之一。
麦:有的学校认为准备《自评报告》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学校相关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黄文祥:可能有的学校认为,《自评报告》抽调几名“笔杆子”撰写就行了,但我个人理解,这实际上是背离了新一轮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撰写所强调的举证思维和“说、做、证”一致的要求。自评报告不是单靠“写”出来的,而是需要建立在实实在在“做”的基础上,需要全员参与。
我校当时的一个做法是,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要在《自评报告》的形成当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把相关指标体系落实到各牵头单位或者协同部门头上,要求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对标指标体系开展自评,并按照《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撰写,强调要聚焦重点、总结特色、审视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在开展自评的过程中,比较好地聚焦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而并不是简单提交一份近几年的工作总结,而且还能在自评过程中加深各职能部门对指标体系的理解,同时反思自己是如何围绕三个重要维度梳理工作思路、做好服务工作、发挥支撑作用的。
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层面也有一个自评报告撰写小组,会将各个职能部门提供的《自评报告》素材进行整理、统稿,对照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整体提炼、打磨。这一过程中,主要关注三点:一是尽可能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贯彻始终,形成整体;二是要做到审核评估重点全覆盖,要求明确做出回答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在报告中要有具体自评结果与回应;三是要把问题找准找深,自评中明显有短板与不足的工作在问题部分如实呈现,实事求是,不要遮遮掩掩,重在持续改进。
在二级学院层面,我们学校对二级学院并没有撰写自评报告的要求,但会让各个二级学院对标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的框架,对学院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自评梳理,主要目的是通过梳理对学院目前存在问题和未来如何整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思考。
以认证为抓手,推动专业内涵建设
麦:新一轮审核评估也充分继承上轮审核评估“五个度”等高教普遍认可的经验做法。在贵校提升人才培养效果达成度方面有哪些落地举措?
黄文祥:在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方面,可能很多学校更多基于参与专业认证的经验推动这项工作开展。但其实还有一些专业是没有参与认证的,那么可能就在这方面就做得不是很到位,甚至仅是结合每4年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适当组织一些调研。
在多年的工作开展中,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切身体会,就是要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以我校为例,目前已经有7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6个师范专业全部通过了师范专业二级认证,2个商科专业申请通过了ACBSP认证,加起来一共有15个专业通过认证,占到学校招生专业的1/3左右。
而且专业认证没有覆盖到的专业,也可以借鉴认证模式建设。2013年学校接触到OBE理念,2014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进行了一个分类:工科专业全部对接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理科专业可以参照,但没有强制要求;文科、商科专业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2016年,学校鼓励工科类专业积极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学校要求所有的专业对接工程教育专业、师范教育专业、商科专业等专业认证要求,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这样做带来的一个好处是,不论专业是不是接受认证,最终都能基于认证要求与做法去组织实施常规工作,以推动专业内涵建设,让专业建设卓有成效。这样的要求与做法与新一轮审核评估在学校层面强调OBE理念的贯彻落实是相契合的。
上一条:曹殿波|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梳理
下一条:持续改进,新校迎评——专访南宁学院
【关闭】